2013-07-10 16:11:52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qngfsy.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一、注意事項
1.本試卷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 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為100分。
2.請按要求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3.請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報考部門,填涂準考證號。
考生應在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4.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該立即停止作答,將試卷、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 上,待監(jiān)考人員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2006年8月,在襄樊市總工會與該市女企業(yè)家協(xié)會聯(lián)合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中,19位 女企業(yè)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nèi)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 等,幫助這些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人學前,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發(fā)了一封信, 希望他們抽空給資助者寫封信,匯報一下學習及生活情況。但到2007年夏天,一年多來,2/3 的受助學生未給資助者寫信,也沒有采用其他的聯(lián)系方式。當襄樊市總工會再次組織企業(yè)家 們資助時,部分企業(yè)家表示“不愿再資助無情貧困生”。無奈之下,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 繼續(xù)受助的資格。
湖北襄樊5名貧困大學生,因為在受助的一年多時間內(nèi)沒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繼續(xù) 受助資格。此事一經(jīng)報道,評論紛至沓來,社會輿論的熱情關注頗有點出人意料。
小事情引起大討論,往往說明人們在某些原則問題上多有歧見。2007年8月28日《光明 日報》報道:截至8月27日,新浪網(wǎng)就“貧困生受助資格被取消”展開的討論,已有210729人參 與。其中,83%(174898票)的網(wǎng)友認為“應該取消,感恩是做人的倫理底線,不知感恩的人很 難期望他們將來回饋社會”。認為“不應該取消”的占8.9%(18790票)和“不好說”的占8. 1% (17041 票)。
【資料2】
有的人認為,不能因為大學生沒寫信聯(lián)系就簡單地認定他們不感恩,企業(yè)家不應就此取消 他們的受助資格。“雖然我不是貧困生,但我能夠理解他們?yōu)楹尾唤o捐助者寫信。”北京師范大 學的一位學生說,“我認為多數(shù)貧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們不愿意用這種方式表達,
他們認為上學期間好好學習,做好本分的事情將來回報社會,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對于資助者來說,來自被資助者的感謝無疑是一種鼓勵。溫州資助者李先生說,每次收到 被資助的貧困學生發(fā)來的慰問短信,都會讓他眼中噙著淚水。北京的宋女士是一位機關工作 人員,她和她的朋友們每年都會通過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向邊遠地區(qū)的貧困學生提供助學 金捐助。她向記者坦言,自己從未要求孩子們定期聯(lián)系、匯報情況。“去年,我們捐助的10個 孩子中有幾個孩子剛好是在同一個學校的,年底他們一起寄了封信過來,告訴我們拿到了多少 錢,還介紹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宋女士說,“付出的愛心有了回應,這讓我們都覺得很開 心。但我們也不強求捐助的所有孩子都給我們寫信。畢竟他們還都是孩子,好好學習,對我們 來說,就是最好的匯報了,我想,這也是對他們自己最好的‘匯報’”。
在這場討論中還有人認為憐憫、善良和同情盡管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但平等、自由和尊嚴, 也是與生倶來的人格。只要你有那么一點強勢,給弱者半分“恩惠”,人家就要感恩戴德。感恩 中的“恩”是報不完的,就算報完了,你也是一輩子都欠他的,一輩子都不會與他是平等的地位、 平等的人格。四川有位老板,資助了幾個貧困學生,由于受助的學生年底沒有向“恩人”匯報, 老板就取消了他們的受助資格,對不知去向的學生還請律師將其告上法庭。
一位從事公益事業(yè)多年的人士認為,家境貧困的孩子們本身巳經(jīng)面臨生活上的很多困難, 以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要求受助學生以低姿態(tài)的“感恩、虧欠”來面對捐助者和社會,對于年輕的他 們有可能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力。很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認,自己愛心的付出,并不是為了這些 受捐助的孩子對捐助者有多大的回報,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溫暖、充滿關愛的社會環(huán)境中茁壯 成長,將來能夠以同樣的社會責任感去回饋社會。
【資料3】
2008年2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哈爾濱鐵路國旅集團職工資助黑龍江蘭西縣30多 名貧困學生的事跡。兩年來,受到哈鐵國旅集團叔叔阿姨們“一對一”的資助,孩子們得以繼續(xù) 學業(yè),盡管孩子們盼望,但和自己的資助人在兩年間卻未曾見過面,只是書信往來。孩子們或 許不理解,但叔叔阿姨們確有良苦用心。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加人“愛心助學”的隊伍,是他 們點燃了一盞盞希望的燭火,照亮一個個苦難少年的前程。在很多人看來,受助者心懷感恩, 是對愛心人士最大的安慰。在這種心理期許之下,受助者與獻愛心者見面表達謝意,是合情合 理的。然而,哈鐵國旅人卻想得更深一些。幫一個寒門子弟繼續(xù)學業(yè),可能從此改變一個人乃 至—個家庭的命運,這份情義往大了說,是一種恩德,一生一世都會被銘記。但就受助者當前 境況而言,除了感激,沒有更多表達謝意的能力和方式。面對資助者,過分強調“感恩”,只會增 加他們的自卑感。為了避免給孩子們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哈鐵國旅人選擇了“見面不如鴻 雁”。他們在信中鼓勵孩子們安心讀書,把對某個人的感激化為對全社會的關愛。
受助者是不是就不要感恩了呢?當然不是。有一個故事讓人不能釋懷。一位在山中修路 的農(nóng)民工,為阻止一輛即將墜崖的大巴車受了重傷,等他在醫(yī)院醒來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條腿。面對 “后不后悔”的疑問,他陷人了苦悶:他救了一車人的性命,可在住院的日子里,那一車人沒有一 個來探望過他。其實,哪怕只是一聲“謝謝”,他也就無怨無悔了。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 報”。沒有感恩,愛心之樹就失去了成長的沃土,愛心之舟也必將擱淺在心靈的荒漠。不論時 代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遠鮮亮。一個讓崇高墜地、愛心落空的社會是多么讓 人失望啊!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我們需要倡導形成一種知辱明恥、互相關愛 的社會氛圍,培育一種尊重奉獻、褒揚崇高的價值追求。農(nóng)民工兄弟未能從被他救了性命的人 那里得到應有的感恩回饋,那么社會就要把最高的禮贊獻給他,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不能讓他 流血、流汗又流淚。每個人對這個社會都有一份責任,當我們更多關注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 非他人對自己常懷感恩之心,不是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那么,愛心和感恩才 能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大的互動,社會和諧也就大有希望。
相關內(nèi)容推薦: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