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1 11:47:44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資料包涵蓋但不限于以上內(nèi)容
保存小程序碼至
手機進行掃碼
各書(抒)己見(漫畫)
徐鵬飛
近幾年,媒體有不少關于“80后”一代為什么出不了青年文學批評家的討論。這一方面固然因為媒體與批評界有所隔膜,過于追逐文壇的熱點,不大關注青年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青年批評者與時代的隔膜,文學批評局限在高校、研討會或者學術期刊內(nèi)部,缺少向社會輻射的能量。
對青年批評者的憂慮尤其集中于他們從事文學批評時所持的歷史態(tài)度上:憂慮其依據(jù)這種或那種“總體性”的歷史觀,忽略不符合批評框架的史實,忽視了歷史的復雜性;憂慮其將文學的歷史性與時代感凌駕于美學標準之上,將文學批評變成了社會學批評或文化政治批評?傊菓n慮在青年批評者那里,文學作為社會歷史的附庸,文學批評重回庸俗社會學的老路。這種憂慮十分必要,也是需要“80后”批評者時時自省的,文學批評無論汲取哪方面的資源,首要的是守住文學的根本,一切從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出發(fā)。
中國作家協(xié)會日前舉辦了“80后”批評家研討會,討論“80后”在文學批評方面的成績與不足,以此審視這一文學批評群體的現(xiàn)狀與未來。巧得很,就在會后第二天,《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文章《莫讓青春染暮氣》,各大媒體隨即掀起了一場關于“80后”是否“暮氣沉沉”的討論,“80后”所背負的社會壓力問題再次成為熱點。某種程度上,這也表明“80后”一代的文學批評,不會限于純粹的藝術范疇,而是和自身的精神歷程密切相關。其實,放寬視野,哪一代人的文學批評,都不是單純的文學藝術的批評,都是和自己的人生緊密纏繞,F(xiàn)在文壇上有一種苛刻的批評意見,指責“50后”批評家(作為“80后”的父輩)過于看重“文學性”,把文學窄化為“純文學”;氐礁篙厒兊那啻簹q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批評忽視了“純文學”在當時的解放意義,談論人性、語言、文學的藝術本位,曾經(jīng)需要巨大的勇氣。
歸根結底,如一些學者所言,文學批評需要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文學批評既可以是對于人性與美的捍衛(wèi),又可以是面對社會歷史的發(fā)聲。二者從不矛盾,而是辯證結合在一起。從這一尺度出發(fā)展望“80后”的文學批評,在今天的歷史語境中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共勉:
第一,文體的大眾性!80后”文學批評者多數(shù)受過較好的學院教育,不少人都經(jīng)歷過完整的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體制有利于學術基礎的厚實與知識結構的完善,但有時也帶來批評文體過于歐化、學術化的傾向。當然,文體的變革也需要警惕矯枉過正,變成娛樂化的撒嬌發(fā)嗲,或是博眼球的“酷評”。文體的大眾性,應是在堅守學術本位的基礎上,重視講述的技巧、文章的結構與情感的鋪陳,把批評文章變成一席盛宴,一場回味無窮的旅程。
第二,議題的公共性。在現(xiàn)有的學術體制里,“80后”批評者被作為專家培養(yǎng),這當然不是壞事,在浩瀚的現(xiàn)代知識體系里,不可能奢望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出現(xiàn)。不過,無論論述的議題多么細微,在深層次上都不應是封閉的,而是向全人類的精神歷程開放!80后”批評者目前表現(xiàn)出的對于“新人”問題的關注,對于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討論,對于過度表現(xiàn)“自我”的文學的批評,都表現(xiàn)出這一群體對議題公共性的自覺珍視。
第三,體驗的時代性。在文學批評的漫長傳統(tǒng)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問題意識”,每一代人的情感結構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可見的差異。上一輩的很多體驗很重要,也就此寫出了很優(yōu)秀的作品,但未必在我們這一代這里構成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問題。比如莫言寫?zhàn)囸I,寫壓抑,寫生活的荒誕與變形,作品十分精彩,但很難讓城市化一代的讀者感同身受。和前輩相比,“80后”批評者不必擔心自己的體驗是“小”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而且只有從自己的具體體驗出發(fā),才能真實地走向普遍的道路。我們真正期待的是面對時代發(fā)言的文學批評,是從我們的時代出發(fā),通過文學的反映與構想,來參與更普遍性的對話。
↓↓↓↓2022年省公務員考試筆試產(chǎn)品推薦↓↓↓↓ | |||
2022省考 成績查詢 |
2022省考 面試禮包 |
2022省考 面試峰會 |
2022面試 分數(shù)線 |
相關內(nèi)容推薦:
貼心微信客服
貼心微博客服
上一篇:“例外論”,不可能獲好名聲
下一篇:低齡“造星”當慎行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