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4 09:02 三支一扶考試網 http://qngfsy.com/a/szyf/ 作者:華圖教育 來源:鳳凰網
現在三支一扶申論考試對考生的要求相較從前有了更高的要求,現在起考生要緊跟最新時政熱點,積累申論時政熱點素材,解讀時政內容,方可應對日趨復雜的申論考試。華圖三支一扶考試頻道列舉當下最熱時政熱點問題,為廣大考生解讀以便參考。
【背景概述】
去農村搞社會調查,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問村里女性一些村里公務的問題,大部分都會靦腆地說:我男人不在,我不知道。同樣在城市,和中產階層的夫妻聊天也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問及工作上的事,妻子會說,去問他(丈夫)吧。然而很多時候,“靦腆”和“問他吧”并不意味著她們真的不知道,但似乎可以表明她們認為她們應該不知道。很多有關性別平等的社會工作,都在試圖鼓勵婦女多表達自己的心聲。但豈不知道,這項工作難度有多大。女性為何普遍失語?“被沉默的群體”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南方都市報評論】
1975年,英國著名的男性社會人類學家Edwin Ardener在提出了一個理論:被沉默的群體(muted group)。該理論指出,“沉默”這一現象是多統(tǒng)治結構的產物,是不同的統(tǒng)治惡化被統(tǒng)治群體之間相互關系;因此,理解沉默先要理解這些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
統(tǒng)治階層對話語的規(guī)范及篩選需要服務于處于同一階層的強化權利的需要,也就是說在互動中需要形成一套與之相吻合的話語體系,重要的是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的群體也能自愿使用這樣的話語體系。然而,這樣的話語體系常常帶有排斥性,與統(tǒng)治需要無關或相抵觸的話語都會被排除在外。這時,那些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且有可能擁有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的群體,就會“被”集體性消聲,或者叫做“結構性失語”。
換言之,“結構性失語”并不是統(tǒng)治階層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這些群體發(fā)聲,而是其指定的話語體系本身自帶的結構性限制。在這一限制下,“被沉默”的群體如果希望表達自己,只能使用統(tǒng)治階層的通用語言及表達方式。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所認知的幸福(比如消費)和痛苦(比如勞動)便是由資本家視角的話語勾勒而成的。
Ardener認為這樣的群體有很多,關于吉普賽人、小孩及罪犯的紀錄都能反映這一現象。而在父權社會,女性也是這樣一類群體。父權社會以父權視角為基本出發(fā)點形成了一套與之相對應的有利于父權的統(tǒng)治性話語體系,并限制或屏蔽了與此不相容的表達方式,比如母權話語。但男性和女性作為群體而言常存在著不同的世界觀以及基于此話語體系下的不同生活體驗,這些不同往往難以通過單一的話語體系實現互通。因此,女性群體性失語的根源并不是她們沒有觀點,也不是她們靦腆,亦不是群體性述說能力低下,而是處在父權社會的結構性話語體系下,她們的世界觀和真實的感受或進入一種難以言表的尷尬境地,或牽強附會地套用父權話語去加以描述。于是,女性的話語權便在父權社會的話語體系下被消解了,進而造成了女性話語“表征”的失敗。
社會人類學是深入了解社會的科學。民族志與田野工作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工具。(一本民族志的生成就是一個從田野實踐和調查最終到文本創(chuàng)作和書寫的過程,其生成的過程也是最能夠體現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的關系的。)我們往往覺得其他學科都不能這樣深入研究社會,所以對于人類學有點“迷信”,諸不知,這里恰恰是我們認知性別的一個“誤區(qū)”。男性話語模式的遮蔽性效應同樣反映在民族志的書寫上。
Ardener認為,長期以來,一方面,多數的田野信息人是男性;另一方面,進行田野工作的民族志學者要么是男性,要么是被一個由男性主導的學科話語體系訓練而成的女性,這兩個原因造成了以男性視角表達的學術觀點成了通用語,便于所有民族志學者的理解,因而這導致了更便于理解的男性話語體系的田野信息被更多地記錄和書寫。
現行中文里的男性話語是什么樣的呢?如本文開始提到的,我們在田野工作時聽見女性訴說的“我不懂的,他才懂!”,或是“我不知道這些大事,我只知道家里那點小事!”這樣的話語里隱含的“自認無知”和對“事”的等級區(qū)分便是引用了父權話語的表達。在父權結構里,一來,各種話語會暗示公領域高于私領域;二來,公領域有男性隱喻,私領域有女性隱喻。話語性屏蔽指的就是“公私”及“男女”這雙重界定同時出現同向傾斜,即,公領域對私領域的屏蔽和擠壓與對性別原型的服從同時出現。這時,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私領域的低下狀態(tài)產生共振,從而使父權話語里對相關事物的價值判斷顯得理所當然,從而結構性的屏蔽了女性對公領域事務認知的本原敘述。
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化,但恰恰是這個涉及到文化的學科也在合法化 “被沉默”的性別失衡的邏輯。精英對于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學者作為“科學的代言人”這一身份掩蓋了很多理論或對理論的解讀的“偽真理”性。而這些“偽理論”再繼而成為了社會大眾的認知基礎,從而導致了不斷的誤會。
性別關系是人類社會賴以為繼的一個基礎性結構,也是人類社會諸多矛盾沖突的一個重要根源,而且這個結構是跨越各階層的。如果消除性別不平等的工作不觸及類似話語體系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不平等的性別關系就會在一個隱蔽的層面上復制并延續(xù)。如果我們希望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超越一般性的性別的認知,著力于發(fā)掘導致性別不平等的社會文化根源。
推薦閱讀:
(編輯:wangjian)
下一篇:沒有了
華圖教育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