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14:55:05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文章來源:云南分院
幾何問題歷年來是公務員考試中的重點,同時又是難點。重點在于每年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基本都會出現(xiàn)幾何問題,難點在于很多同學學幾何時期是在初中或者高中,大學也很少接觸,所以畢業(yè)后選擇報考公務員,幾何問題就顯得很難了。再加上幾何問題圖形多,公式多,要記的要背的就會很多,同學們的畏難情緒嚴重,所以幾何問題這塊得分太少。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公務員考試的幾何問題,實際上真沒有大家想的那么難!
幾何問題?碱}型包含平面幾何類、立體幾何類與幾何特殊性質(zhì)類,因此我們從這三類常考題型給大家展開講解。
【例1】(單選題)某圍場的形狀為邊長100米的等邊三角形,在場地正中修建一座信號塔,塔頂安裝有效覆蓋半徑為 米的信號發(fā)射器。如要信號覆蓋整個圍場的地面,則信號塔的高度最高為多少米?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幾何問題,屬于立體幾何類。
第二步,等邊三角形重心、內(nèi)心、外心、垂心重合于一點,此點稱為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圍場的正中心即等邊三角形各邊中線的交點。如圖所示,根據(jù)一個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比例(1: :2)可知三個頂點每個頂點到中心O的距離都是 米。
第三步,信號塔最高點到最低點PO與OA、OB、OC都可以構(gòu)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POA中,PA= ,OA= ,根據(jù)勾股定理可知PO²=PA²-OA²=( )²-( )²=700,則PO= (米)。
因此,選擇B選項。
【例2】(單選題)一正三角形小路如下圖所示,甲、乙兩人同時從A點出發(fā),朝不同方向沿小路散步,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問以下哪個坐標圖能準確描述兩人之間的直線距離與時間的關系(橫軸為時間,縱軸為直線距離)( )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幾何問題,屬于平面幾何類。
第二步,根據(jù)同時出發(fā),且速度“是2倍”可以得到,在甲到達頂點之前的任意時刻,兩人行走距離之間滿足如圖關系,斜邊長是底邊的2倍,可推出高度為底邊的倍,即距離和時間成線性比例關系,排除選項B、C。
第三步,討論分界點,在“正三角形”中,當甲達到最高點時,乙到達底邊中點位置,兩者距離最大;當甲到達底邊端點,兩人相遇,距離最短為0。然后繼續(xù)重復上述過程,故變化趨勢只有兩種狀態(tài),排除選項A。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這個題目想考的就是你會不會選擇臨界點。同時在A出發(fā)兩人之間距離為0.隨著時間推移,當甲到達三角形的頂點時候,乙在頂點正對著那條邊中點,兩人距離是最長的。再隨著時間推移,兩人距離又慢慢減少直至為0,最后在三角形右下角的點匯合。如此重復循環(huán)。所以答案選D。這道題大家在考場上是可以在一分鐘之內(nèi)做出來的。
【例3】(單選題)一個人工湖的湖面上有一個露出水面3米的圓錐體人工景觀(底面朝下)。如人工湖水深減少20%,則該景觀露出水面部分的體積將增加61/64。問原來的人工湖水深為多少米?
A. 3.5
B. 3.75
C. 4.25
D. 4.5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幾何問題,屬于幾何特殊性質(zhì)類。
第二步,水深變化前后體積比為1:( )=64:125,那么圓錐前后的高度之比為4:5,原來是3米,則水深減少之后是3÷ =3.75米。前后水深減少了0.75米是人工湖水深的20%,那么人工湖水深為0.75÷20%=3.75米。
因此,選擇B選項。
↓↓↓↓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相關推薦↓↓↓↓ | |||
公考第一課 | 2024版國考圖書 | 第18版5100題 | 申論答題紙 |
系統(tǒng)提升班plus | 筆試悅享班 | 歷年臻題 | APP會員年卡 |
相關內(nèi)容推薦:
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點分布|考場設置
貼心微信客服
貼心微博客服
報名條件?
崗位選擇?
筆試科目?
面試方式?
......
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 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 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yè)分類目錄 國家公務員考試職位表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入口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條件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費用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shù)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確認 國家公務員考試準考證打印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時間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流程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科目 國家公務員考試答題須知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場規(guī)則 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解析 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績查詢 國家公務員考試分數(shù)線 國家公務員面試公告 國家公務員面試名單 國家公務員考試資格復審 國家公務員考試調(diào)劑名單 國家公務員面試技巧 國家公務員面試禮儀 國家公務員結(jié)構(gòu)化面試 國家公務員無領導小組討論 國家公務員考試體檢考察 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公示